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有一句话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心怀善意却未被理解的人:“狗咬吕洞宾,不识好人心”。这句话看似与狗有关,但其实它的来源与一位名叫苟杳的书生有关。这段故事发生在唐朝,主角之一吕洞宾是一位有些失意的书生,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,最终决定放弃功名,转而过上游山玩水、会友访客的生活。吕洞宾虽未能考中进士,但凭借家产足以过得安逸。然而,他的好友苟杳却生活贫困,常常为谋生而奔波。为了帮助这个朋友,吕洞宾不仅与他结为异姓兄弟,还时常鼓励苟杳努力读书,期望他通过科举改变命运。
一天,吕洞宾家里来了一位姓林的公子。林公子见苟杳长得英俊、聪明,且为人谦和,于是想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苟杳。苟杳听后十分心动,但在场的吕洞宾却并不赞同,他开始百般推辞林公子的提议。苟杳被朋友的行为弄得有些愤怒,急忙质问吕洞宾为何要拆自己的好事。吕洞宾看见好友不悦,便语气柔和地回应:“既然你已经答应了林公子,我自然不能强行干预。但若你愿意答应我一个条件,我便告诉你,我为何这样做。”苟杳虽然有些疑惑,但为了弄清事情真相,便同意了吕洞宾的要求。
展开剩余74%于是,婚礼的那天,林家的新娘头盖红纱,静坐在床边等候。吕洞宾进入洞房后,却并没有像一般的新人一样与新娘亲近,而是拿出一本书,靠在墙角静静地阅读,完全不理会新娘的存在。新娘见丈夫没有任何动作,只能和衣而卧。第二天早晨,新娘醒来时,却发现吕洞宾早已不见踪影。接下来的两天,情况依旧如此。三天后,终于轮到苟杳进入洞房。当他推开房门时,看到林姓新娘坐在床头,双眼含泪,情绪低落。苟杳急忙上前安慰她,问明缘由。林姓新娘顿时哭出声来,抱怨道:“郎君为何三夜不曾与我同床共枕,只知道读书不理我,难道我不配吗?”听到这番话,苟杳心中顿时明白,原来吕洞宾担心自己因迷恋美色而忘了读书,他的良苦用心真是难以言喻。苟杳在心里默默感激吕洞宾,感谢朋友为自己着想,最终也因此决定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,期望有一天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。
果然,几年后,苟杳终于考中进士,成为了一名官员。不久后,他回到故乡,在家乡安家立业。然而,在他归乡的那个夏天,吕洞宾的家却遭遇了大火,吕家的祖宅被火焚毁,家产化为灰烬。无奈之下,吕洞宾只能将妻儿安置在临时搭建的茅草屋里度日,过得艰苦异常。感到十分对不起妻儿的吕洞宾决定去求助于好友苟杳。
当吕洞宾向苟杳提出请求时,苟杳只是表示了同情,却始终没有伸出援手。吕洞宾在苟府住了一个多月,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帮助,心中渐渐生出了失望,最终决定负气离开。回到家中,他发现家里已经盖起了新房,但大门两侧却贴着白色的楹联。吕洞宾心中一惊,是否家里出了什么变故?于是他急忙走进院子,刚进院子,他便看到妻子披麻戴孝,正站在一口棺材旁边痛哭。吕洞宾愣了片刻,终于轻声唤道:“夫人?”妻子惊恐地转过头,颤抖着问道:“你是人还是鬼?”吕洞宾一时茫然,便反问道:“我一个大活人,怎可能是鬼?”吕夫人端详了丈夫一阵,才逐渐平静下来,惊魂未定地说道:“你走后不久,有一群人来为我们家盖房,之后又有人抬着一口棺材进来。当我问他们为什么将棺材搬进来时,他们说这口棺材是为你预备的,说你已经死了。”
听完妻子的叙述,吕洞宾恍然大悟,心里充满了怒火,明白了一切。原来,苟杳早已预见到吕洞宾会因失去家园而向他求助,便用这巧妙的手段让吕洞宾明白自己的处境。吕洞宾愤怒之下,立刻拿起斧子将那口棺材劈成了两半。随着木材的裂开,里面散落出金银珠宝。吕洞宾还在这些金银之间发现了一封信,正是苟杳亲自写的,信中写道:“苟杳绝非负心人,送上金银为你盖新房;你让我妻守空房,我也让你妻泪满巾。”从此,苟洞宾两家的关系更加密切,关于他们的故事被传为佳话。这时,人们才明白,“狗咬吕洞宾”这个成语根本与狗无关,实际上它源自苟杳对吕洞宾的良苦用心,而“识好人心”这一说法,也正是在讲述他们被表面现象蒙蔽,而未能看穿朋友深沉的心意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杠杆软件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